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学院打好“双高”建设、“升格申本”攻坚战的成势之年。面对疫情防控、“双高”建设中期绩效评价验收的艰巨考验,全院师生锚定“冲刺双高三十强、争创职业技术大学”的“十四五”奋斗目标,积极践行校训“责任”精神,深入落实“服务、融入、引领”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党建领航赋能发展。以旗帜引领方向,创新机制推进“五学三比”系列活动、“当先锋、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以旗帜凝聚共识,深入开展“扛牢使命勇担当、争先向前创一流”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举办专题授课和讲座35场。以旗帜汇聚力量,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培育“一院一品牌”党建创新项目,立项省委教育工委课题2项,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1个。以旗帜强化监督,打造“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预警”廉政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开展科研经费、人员招聘、物资采购、单独招生等重点领域督查整治,实施加强作风建设专项行动。
二是“双高”建设步履铿锵。“双高”中期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层面和专业群层面建设任务完成率分别达85%、236%,以优异成绩获评“优秀”等次。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在2022年度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水平考核中,护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8个专业位居第1,参加考核的22个专业全部位居前20%;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入选第二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目前共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学院被中华职教社授予“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教社理事长郝明金同志亲临学院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三是内涵建设实现突破。教学成果奖实现重大突破,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项,各等级获奖项目数和获奖项目总数均列全省第一;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项目5项,位列全省第二。课题立项呈现“井喷”之势,立项各级各类课题项目168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实现国字号课题零突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项,位列全省第一。各类评选和获奖收获丰硕,获批国培省培项目6个,位列全省第一;入选国家和省在线精品课程11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6种;获批“全国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山东省第二批智慧教育示范校”“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
四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5项、省赛奖33项,其中一等奖分别为2项、7项。创业创业赛事获奖数量创新高,获“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奖1项、省赛奖4项;全国“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全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奖4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6项;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6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深度融入教学,1+X证书考试通过率达100%。一批集体和个人受表彰,入选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服务团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招生就业再创佳绩,招生完成率99.35%,录取平均分和最低分均创新高;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2.59%,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
五是师资队伍活力迸发。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引进博士10人、硕士30人,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34.6%;聘任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17人。“双师型”教师数量持续增加,选派近千人次参加培训、访学、研修锻炼和挂职锻炼,“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总数达90.54%。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获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山东省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等赛事多项奖,获评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滨州市技术能手、渤海工匠等多个称号,护理类教师培训基地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六是服务能力持续攀升。项目成果量质齐升,发表学术论文181篇,其中CSSCI收录2篇、CSCD收录3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0篇;获授权专利107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获山东省软科学奖、市科技进步奖、市专利奖7项。科创平台持续扩容,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十四五”山东省棉花产业体系滨州综合试验站,立项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2个。技术服务不断拓展,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5876万元,专利转化到款额484万元,较去年分别增长1倍、19.17倍。社会培训实现跃升,创收4556万元,创历史新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5000人、自学助考(本科)注册新生578人;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系列特色课程10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3门;建设乡村振兴学院1个。
七是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获“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央财支持资金8000万元,并顺利开工建设。获批中央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资金1.15亿元,已完成8900余万元的项目规划,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条件大幅改善。黄河流域粮油产教科联盟成立,中裕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式启用,黄河三角洲高端化工职教联盟成员单位扩容,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实训基地揭牌。新增校企合作企业25家、校外实训基地19个,获批教育部就业实习基地2个。
八是国际化办学提质增效。立项建设“非洲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6项、教育部“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培训项目2个,180余名海外学员参训。获批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试点院校,入选“中国(山东)—东盟职业教育产学研基地”首批成员单位、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成员单位。
九是疫情防控精准高效。经历了三年来最为严峻的疫情防控挑战,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先后两次高效平战转换。严格落实校园“只出不进”原则和“一线工作法”,学院指挥部和工作专班负责人、有关行政后勤人员24小时驻守校园,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并肩作战,全院师生员工守望相助,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均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汇聚成滨职人拼搏奋进的时代强音。
十是滨职声音更加响亮。受邀在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全国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训研讨会、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研讨会、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山东省职业院校党建特色品牌建设论坛、全省教科研管理工作会议等活动中作经验介绍和典型发言10余次。市委市政府采用政务信息8篇、录用约稿信息9条,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采用信息18条。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刊发报道200余篇条,荣获山东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二十强。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统筹推进“双高建设”的收官之年,也是积极探索“申本升格”的决胜之年。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厚植内涵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共生,推进依法治校、特色立校、文化强校,加快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全力冲刺“双高三十强”,建成应用技术大学,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现代职育体系建设改革赋能添彩。
一是实施党建领航聚力行动,打造引领保障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坚持守正创新,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的同向同频。建强党务队伍,持续完善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党总支主体责任的“四责协同”和校院“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建优基层组织,拉高标尺夯实基层基础,系统开展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质量创优,深化党支部评星定级,以基层党建助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树党建品牌,深化“一月一主题,一院一品牌”党建创新活动,培育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党建项目与研究成果,以点带面推动整体跃升,通过打造党建“盆景”推动形成党建“风景”。建实思政标杆,立足教育育人本源和课程育人本位,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完善“价值、技术、创新”三项引领和“3+3+10”“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夯实构建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立项省级以上党建研究课题5项;争创“三全育人”省级示范校,培育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
二是实施双高建设晋位行动,打造提质增效的内涵升级新高地。以“特色、融合、创新、提升”为主题,以“培优、创特、建高、强基”为着力点,坚持“引领发展”,推动内涵建设全面提质增效。实施高职专业质量夯实计划,保持“双高”中期建设良好态势,齐头并进抓落实,围绕指标寻突破,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实施、高效能产出,巩固高职办学头部地位,顺利进军“双高计划”第二轮建设,高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密切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精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经济增值,为学生赋能。实施本科专业质量提升计划,持续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优先支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以专业升本促进要素升级,完善医养、制造为特色,医、工、文、经等多专业门类融合发展、相互支撑的“244”专业雁阵型发展体系,将滨州应用技术大学纳入全省“十四五”中期规划调整。实施专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计划,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等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专业升级,提升传统专业“智能”水平,改造传统专业,推动课程体系数字化改造,将“大智云物区”等新的技术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厘清专业群组群逻辑,招生专业总量稳定在40个左右;“双高建设”冲刺全国三十强;应用技术大学纳入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本科试点专业5个。
三是实施德技并修铸匠行动,打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三教”改革,建立“全人、博雅、通识”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上下贯通、书证融通、普职沟通”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德技并修、知能并重、双创并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夯实类型特征,拓展办学层次,提升内涵质量。推进师资队伍改革,实施师德水平升级工程、学历升级工程、实践技能升级工程、科研能力升级工程、兼职教师升级工程,稳步提升教师获得硕博士学位比例。鼓励专任教师考取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的职业资格和1+X证书考证,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制度,持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增强“课程适应性”理念,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新机制,建立完善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基于技术层面的预备本科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倡导教师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支持教师主编或参编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推进教法改革,强化以教促产、以产助学、产学互动、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及课程设计。深化教学信息化改革,提升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能力。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建成教育部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
四是实施产教融合深耕行动,打造集群蓄能的区域职教新龙头。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完善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理事会机制,搭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着眼于高,做好向上对接。积极与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石油化工等全国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沟通,争取成为会员单位,推动共建聚焦行业、协同发展的行业产科教平台。着眼于专,做好主动对接。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与各行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强化主体多元、利益互融、功能多样,面向区域主导行业,集聚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打造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产科教资源,协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争取更多高层次项目与内涵建设成果。着眼于近,做好紧密对接。坚持融入地方,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加强同大型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校中厂”“厂中校”方式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建成“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全国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试点2个。
五是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行动,打造助力共富的社会服务新范例。坚持“多维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紧扣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需求,通过筑强科研平台,攻关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精准解决企业创新发展难题,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集聚优势资源,打造科研平台体系。联合名校名所、龙头企业、技术大师,共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应用性强、创新度高的技术研发、工艺改造。坚持攻关核心技术,大力争取高层次项目。积极服务“国之重器”“颗粒归仓”等国家战略,聚焦生物化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充分利用博士团队、“鲁彬之”职教研究团队,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高层次研究项目。坚持精准对接技能提升需求,拓展引领职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专项培训,开展引领性职业培训,拓展全员性社区教育,打造全民未来学习中心,开展“东西协作”精准扶贫行动,引领提升中西部院校育人质量。获批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5个。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个。横向技术服务到款超600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500万元,社会培训收入达5000万元。
六是实施对外合作拓展行动,打造产能共赢的国际枢纽新样板。以“服务国家倡议、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专业发展”为目标,系统谋划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坚持“练内功”,拓展中外合作项目。借助滨州友好城市、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及西门子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以周边国家为主,德国、日本等国家为辅,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大留学生招生力度。坚持“借外力”,拓展国际合作综合体。强化师资“硕博进修+短期培训”专业素养提升,鼓励教师在泰国、马来西亚、芬兰等境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络,争取牵头成立国际产教联盟;推进“课程资源+资格标准+优质教材”本土化,引进STCW78/10公约、CLPNA标准、国际CAD工程师资格标准、优质课程资源和国外优质教材、课程资源库,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坚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做实“海外职业学院”,牵头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等项目,形成“文化教育+中国方案+产能融合”新业态模式。获批省级以上中外合作示范项目2个。
七是实施内部治理优化行动,打造现代高效的体制机制新标杆。持续落实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自主权、人才招聘自主权、职称评聘自主权、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经费使用自主权等五项办学自主权。以扁平化管理为根本,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优化学院干部队伍学历、年龄、素质结构。以聚智引才为导向,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校企互通、岗位联通“双引双通”,实现自主招聘人才。以分类评价为核心,用好职称指挥棒,分类推进职称评聘,畅通职称评聘渠道,规范强化聘后管理,持续常态化开展职称评聘。以目标考核为引领,探索实施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和贡献导向分配激励机制,实现自主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典型院校50强”
八是实施办学条件提档行动,打造赋能全域的校园治理新地标。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加快西校区建设,优化完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框架。建成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十大实验实训基地,打造功能布局合理、建筑典雅现代、校园优美大气、职业文化浓郁的育人环境。规划建设档案馆、体育馆、游泳馆、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国际交流中心“四馆一中心”。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建设,实现所有教室、实训室智慧化改造全覆盖,所有课程线上教学全覆盖,所有教学场景网上巡课和实时监控全覆盖,实现实验实训条件、教育教学条件、生活服务条件全面提档升级。
2023年1月10日